樊登2024开学季演讲:好的父母,70分刚刚好

請點擊 F 圖標分享至臉書喔!

樊登2024开学季演讲:好的父母,70分刚刚好

图片

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都能以 70 分的心态去做好父母。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引导,同时也给他们留下成长的空间。这篇文章9000字,预计23分钟读完,相信你会有收获。

 

作者 | 樊登

编辑 | 木木

来源 | 帆书樊登讲书(ID:readingclub_btfx)

图片

每到开学季,很多父母都会特别焦虑:焦虑孩子学习跟不上、焦虑其他家长都很卷、焦虑沟通代沟……

开学第一天,樊登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有干货、够治愈的演讲:“好的父母,70分刚刚好”,希望能够帮大家“松松绑”。

以下是演讲全文,Enjoy~


大家晚上好,我是樊登。

非常高兴我们第一次在开学第一天做了这么一场“家长会”。

我经常看到很多父母觉得育儿很煎熬。

我常说,教育孩子是非常轻松、愉快、开心的事。

如果觉得不开心、不愉快、不轻松,大概率是因为你的方法错了。

所以这次演讲,我就打算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些育儿观念和知识分享给大家。

育儿这件事,我们经常能看到特别多提问,它们几乎都指向于孩子各种各样的行为。

但如果你要解答这些具体的行为,是永远没法解决根本问题的。

因为每个孩子跟每个孩子不一样,每个家庭的环境跟每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。

在讲了这么多本育儿书,也接触了那么多家长后,我觉得:

最能够帮助解决孩子问题的科学,是脑科学。

父母要帮孩子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大脑,而不是去约束他的行为。

因为孩子长大以后,是由ta的大脑来指挥ta的行为的。

如果为了让ta生活中的每个行为都正确,而伤害了ta的大脑。

那么最终,就算这个孩子被你塞进了一所好学校,就万事大吉了吗?

我们都见过,生活中很多读了985的孩子,依然啃老、抑郁、焦虑,根本没法健康生活。

所以,大脑的健康和科学,才是家长最该关心的问题。

图片

有很多问题,只有被看到才能被解决。

分享书籍:《少年发声》《永远的女儿》

图片

我们在讨论教育时,全都是在听专家们怎么说,或者老师们怎么说,你们有没有发现,我们很少听孩子们怎么说?因为孩子们的声音根本发不出来。

很多孩子在家里从来不说的话,通过《少年发声》这本书这个“树洞”讲给了家长听。

很多话你听完之后,就能够意识到我们家长的问题到底在哪儿。

有很多问题,只有被看到才能被解决。

还想推荐一本书,叫《永远的女儿》,很多家长读完,真的戳中了自己的痛点。

它是讲一个高中女孩,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
她的妈妈感觉特别崩溃、意外,她觉得:

孩子昨天还跟我买咖啡、买吃的,我们俩一块开心地聊天,怎么突然发生这样的事?

你读完这两本书后,就会知道:孩子们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,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
孩子的世界里面发生着什么事儿,家长们几乎是一无所知。

因为你所关心的指标:学习成绩、有没有早恋……不是他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东西。

但是他所面对的压力和痛苦、他头脑当中所承受的那些负担,也没法跟你说。

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抱怨,第一反应就是“不要紧的”“没关系”“你这个都不叫事儿”“我小时候,比你那个严重多啦。”

我们总是拒绝孩子的倾诉,进而孩子不愿意说,所以孩子和我们之间的世界是几乎隔绝的。

很多家长在孩子出问题后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这个孩子小时候很乖,怎么现在突然不听话了?”

问题常常是断崖式发生的。

图片

这个世界上所有具备自我引用体系的东西的变化,都符合幂次法则。

什么叫自我引用?你今天的发展取决于昨天的发展,明天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发展,这就叫自我引用。

孩子的头脑也是自我引用,他每天的表现一定是取决于上一天,所以这也符合幂次法则。

幂次曲线的特点是,前面看起来都很正常,但到后面突然就拐弯了。

而且一旦拐弯后,就追不上,它拐得特别离谱,要么往上,还有可能往下。

这跟我们孩子的大脑有什么关系?

在孩子小学一、二年级入学后,很多家长开始焦虑。

看到班上其他孩子都很优秀,所以就要比、要报班、要补习。

但小学阶段的所有成绩其实是一个“假象”。

只要在小学阶段你对他要求足够严,你盯的足够死,每天陪他写作业,他的成绩都不会太差。原因只有一个,小学的题简单。

但这种严格,会让孩子的头脑承受很多压力,而人的头脑最怕的就是压力。

当压力过大的时候,前额叶皮质就会下线、停止生长。

与此同时,杏仁核会越来越发达,它会让孩子变得暴躁、易怒,或者忧郁、焦虑。

这一切在ta小的时候,你是看不出来的,这最痛苦。

孩子在10岁前,你会发现你把他揍了一顿,ta很快就没事了,又会跑过来说“妈妈,你看我挺好的,没关系”。

因为孩子会取悦你,孩子爱我们要远胜过我们爱孩子。

但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,当ta的头脑里承受了巨大压力后,大脑就会分泌肾上腺素,分泌皮质醇,不断累积,不断累积。

到了初二、初三、高一、高二这个阶段,ta可能就突然之间断崖式的说:我不学了,我抑郁、躺平了,我焦虑,我打游戏。

因为题目变难了。

小学的题目哭着也能做没问题,照样考100分。

但是立体几何、物理、化学方程式这些复杂、困难的题目,不是为一个紧张的头脑准备的。

随着我们不断施加压力,告诉他“考不上好的初中就没有好的高中”“考不上好的高中就没有好的大学”“考不上的好的大学将来就一无是处”。

这些话、这些焦虑的情绪就会给孩子施加很多莫名其妙的压力。

进而导致到了初中以后,他的压力激素会不断累积、突破阈值,这就是一切悲剧发生的原因。

所以我经常和很多一、二年级家长们讲,不要老跟同年级的家长在一块互相吓唬,多去和高一些年级的家长认识。

这时候你就会知道,当孩子的头脑崩溃、抑郁、躺平了以后,你是束手无策的。

我开场讲这个不是给大家施加压力,我特别不喜欢焦虑,因为焦虑带来不了什么创意。

我讲这个是让大家理解数学,理解数学和我们头脑之间的关系。

我们今天想分享的东西不是平白无故的心灵鸡汤,而是有脑科学依据的。

图片

焦虑是所有教育工作中最无用的一项。

我和我儿子嘟嘟视力都很好,但这件事我基本没管过他,他是自己对自己负责。

小时候我给他手机时问他:你将来想戴眼镜吗?他说不。

我说,那你有什么计划呢?

他说那我每天就看20分钟手机,然后做眼保健操,定期朝远处看。

他就真的做到了,每天做。

你看,如果把孩子的内在动力调动出来,让ta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,你会发现,家长很省心。

可能很多书友会问我:

为什么有些话明明我说了很多遍,我家孩子就是不听?但你家嘟嘟就特别听你的话。

核心在于关系——孩子信任我。

嘟嘟知道我无条件爱他,才会重视我说的话,会仔细思考我说的话,会跟我讨论。

他知道我从来不会威胁他、恐吓他,我所说的、做的一切都是对他好。

图片

为什么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嘟嘟?因为我学过社会心理学。

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是此消彼长的。

如果有人告诉你吃了这个巧克力,我就奖励你 10 块钱。

很快你会发现,自己就开始厌恶巧克力,因为外边有压力压迫着你,非得让你吃不可。

而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外部的压迫,它会产生一个小小的认知失调:

比如:我妈从来不管我、就让我玩,但是我怎么不想打游戏了呢?

这种感觉就叫做认知失调,人的大脑无法接受认知失调。

人们有了认知失调以后,就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圆过来。

所以这时候大脑会得出一个结论:游戏看来也没那么好玩。

这就是一个人内在动力焕发的过程。

我们成年人可以随便打游戏,但你们很少天天打,你知道那东西没那么好玩。

但孩子没机会知道,ta每天想尽一切伎俩终于打开游戏,管它好不好玩,拿在手里已经很舒服了。

很多父母完全不理解社会心理学,不知道这个小小的认知失调才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内部动力。

我们是怎么爱上读书的?不是有人逼我们读书,而是我们自己主动去读书,然后开始觉得我爱读书,这就是认知失调所带来的变化。

大部分孩子的中文、普通话都可以,能学会,那为什么物理、数学学不会?中文比物理、数学难多了,几乎是全世界最难学的语言。

中文极其难,但我们的孩子都会。你说ta脑子不行?基因不好?不善于学习?

好多家长说是因为从小就学的。那你让ta从小也学别的,未必都学会。

最重要的原因是,你在孩子学说话时的教育方法是对的,你只有在那个时候是教育家。

我们在孩子从小学语言时,很少会因为ta念错一个字就翻脸,说你给爸妈丢脸。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对的:

ta做错了是一件很萌的事,是一件很可爱的事,我们要让ta在失败当中找到一些学习的机会。

家长永远要记得,我们和孩子讨论,最重要的问题就是:“咱们学会了什么?”

哪怕孩子二十岁了,哪怕三十岁、四十岁,我们依然要讨论的是“我们学会了什么”。

而这个习惯的养成,不是我们一遍一遍地用外部动力逼ta去做。

而是ta知道我爱ta,ta知道学习很重要,ta知道这是很有趣的事。

嘟嘟有一次在学校,写“登”字写错了。

我知道了,就说:“你这个行为放古代很高级。这个叫避讳,家长的名字不能写对,不尊敬。你看《红楼梦》里,林黛玉进贾府,写她母亲贾敏的‘敏’字,一定要多一笔写错。你这个行为真的很孝顺,高级。”

他知道我在跟他开玩笑,但他顺便学会了什么叫避讳,他顺便知道写错一个字并不可怕。

我们就是靠他自己,因为他只要不会,他会自己想办法。

他爱学习,也不怕犯错,他对犯错没有压力,因为人的学习是靠头脑当中的多巴胺在起作用。

大家学打麻将有人报过班吗?很快就学会了,因为每一把都会分泌多巴胺,学起来很快。

小孩子打游戏也没有培训班,很快就打通关,一直打,因为他每一关都有多巴胺的分泌。

我讲过一本书叫《考试脑科学》,就说的是这个。

还有很多家长整天很焦虑:我的孩子专注力不够怎么办?

不用办,这说明这个孩子可变性强,好奇心重的人专注力就不好,ta会到处看。

尤其在小学阶段专注力就特别高,绝不是件好事,因为这会损失掉很多可变性。

也就是说,你通过打骂、训斥、规范、一系列举措,让这个孩子老老实实的坐在那答题。

ta可能就因为过早的头脑被限制,大脑神经元没能长出更多的可能性。

我们的孩子之所以需要有这么一个超长的童年,目的就是去玩,去给头脑带来足够丰富的链接。

但现在孩子玩的时间太少,大家都过早进入知识化的学习。

这就导致这个孩子将来会跟别人一样。

有些家长一天到晚希望我们的孩子跟别人一样,希望别人会做的ta也会做。

最后就是你这个工作别人也能干,你的工资就是标准化的工资。

但当你能够跟别人不同,你才有可能无可替代,无可替代才能赚到更多的钱。

所以不要焦虑,焦虑是所有教育工作中最无用的一项。

图片

什么是无条件的爱?

这个理论,来自于我写过的一本书,《陪孩子终身成长》。

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,一种问题叫简单问题,一种问题叫复杂问题。

造手机、造汽车这些都是简单问题。因为因果关系清晰,一切东西都有规律。

但还有另外一类特别大的事情叫复杂体系。

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因果关系极不清晰,最典型的就是蝴蝶效应。

咱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人的成长,请问这是复杂体系还是简单体系?

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复杂体系,我们自己怎么长成今天这样?没有人能说清楚。

但是我们在教育小孩子时,会有一系列的指标: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编程都要好,但各种指标的变好,不能够保证一个人变好,因为人是有生命力的,人不可拆分。

人是典型的复杂体系,而不是简单体系。重要的其实不是打造指标,而是打造环境。

当ta来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边来迭代,这样ta所吸取的数据就更好,这样孩子就会迭代起来。

那,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迭代出来?

在读了很多这些书、看了很多案例之后,我做了个总结,大家听一听,也不要全信:

无条件的爱、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。

图片

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内核当中有了这三个东西,ta就可以自己迭代。

阿德勒讲过:人终其一生在寻找两样东西:归属感和价值感。

一个人如果有足够强的归属感,有足够强的价值感,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坏人,也很难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。

无条件的爱所对应的,就是我们说的归属感。

 1. 无条件的爱 

分享书籍:《陪孩子终身成长》《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》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》《儿童自然法则》

图片

这些都是关于无条件的爱。

什么是无条件的爱?

就是我们爱我们的孩子,不需要交换,不需要你将来要为我做什么。

好多家长说这我都能做到,但表达出来的可不一定。

无条件的爱跟表达有非常大的关系,很多家长都觉得为了孩子怎样都行。

但说出来的话是“你要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喽”“你要再这样把你送人了。”

这些话都是在“有条件”,无条件的爱最大的敌人是恐吓和交换。

你只要把物质诱惑拿出来,或者把暴力惩罚拿出来,孩子马上就听话,这是一条捷径。

但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?就是孩子长大了后会说你从来都不爱我,说得你流眼泪、难过。

但孩子说的没错,因为他没有感受到过爱。

图片

我刚当爸爸时很紧张,生怕当不好,我就去把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育儿的书买了一摞回家,在孩子出生之前把它们全看了。

这么多书看完,我就知道无条件的爱非常重要,所以我们全家都说得很清楚:

遇到问题你可以讲道理,但是不要威胁他,也不要拿物质给他做交换和奖励。

很多父母会说,你今年成绩考得好,我就带你出国旅游。

然后成绩出来发现考得不好,就说考得这么差,取消旅游。

他没考好,你更应该带他去看看,长长见识,说不定能改变环境发生改变,大脑一受刺激变好了。

人的大脑真的很有可能是一次旅行改变的,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一个人改变的,听了一本书改变的。

你不需要那么焦虑,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被你打造出来的。

很多父母会太执着,相信自己的打造一定是对的。

我从来不相信,我只相信孩子自己的选择是对的,所以我就尽量的给他足够的信息和空间,让他做更多的选择。

你们有没有发现,我原来老讲工具类的书,现在我经常讲历史书或者文学书,原因是什么?一个人的改变不是听了一个工具就会做的。

人有三个层面,上面的叫工具,中间的叫认知,下面的叫素养。

有的家长跟我说,你讲的书太好了,我一听觉得太好用了,我们全家现在都改变了,我知道他素养足够。

但是有很多家长说,我为什么只有在听书时觉得自己是个好妈妈,听完书以后又变回去了。

素养。

好多孩子生活的真的好艰难,不是家里穷,而是他要任何东西都很难。

家长一定会借着孩子要一个东西提一个要求:“你想要这个东西,那么你有什么目标呢?”

其实这就是绑架、威胁、恐吓,会让孩子的头脑变得紧张,前额叶皮质停止发育,人格变得敏感刺激,因为他天天都在跟人斗争。

一个孩子要应付那么难的学校里的学科,他的头脑一定要 100% 的投入去学习,他才有可能学得会。

但孩子花了 80% 的时间,在跟父母生气,就是每天在斗争,在生气,在斗心眼,在藏着掖着,所以孩子生活得多累。

孩子读书要学会那么多难的东西,ta的头脑一定要轻松。

在父母面前绝对不需要假装,不需要扮演,不需要跟你使劲对抗,他知道爸妈会支持他。

嘟嘟小学一年级的时候,有一天我正在看手机,然后他跑过来说,爸爸我要看一下你的手机。

我说我在工作呢,他说就看 5 分钟,我发誓看完就还给你。

我当时一听我说不对,我问他为什么说,他说我们学校里同学都这么说。

我很认真地跟他讲,我说你跟爸爸的说话不需要发誓,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,爸爸都相信。

我到现在都记得嘟嘟眼睛里边泛着光,觉得被信任、被爱的那种感觉。

但是大量的家长不理解这个,总是觉得把行为管好就好了,这次让他把作业写了就行了。

他不会按照你既定的方针去成长,我们也没有按照我们的父母既定方针成长。

所以无条件的爱,最重要的是表达,让他知道在家里获得一些支持、一些东西不是一件困难的事,我们不需要相互威胁、恐吓、控制。

如果孩子觉得没有人爱我,所有人都是在压榨我,都是在利用我,ta就会出现很多问题。

当你让孩子知道他是被爱的,他就很放松,他和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很好,他将来也会爱这个社会。

爱这个社会意味着要为社会解决问题,为社会解决问题就是赚钱。

一个人会不会赚钱,取决于他爱不爱这个社会。

好多人不会赚钱,就是他整天光想着自己,整天只想着我怎么弄点钱。

但是一个爱这个社会的人说,我为这个社会解决个什么问题?有什么问题能解决?我来试试,解决了就赚钱了,就这么简单。

所以父母跟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2. 价值感 

分享书籍: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《正面管教》《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》《解码青春期》

图片

第一个支柱讲完了,接下来是第二个支柱。

第二个支柱来自于价值感。你做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?你有没有能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?你是不是可以自己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?这叫做价值感。

这几本书对价值感的获得很重要: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《正面管教》《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》《解码青春期》。

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 ,3 岁以前就要用。

来不及了怎么办?慢慢学着理解了再用。孩子就算再大,你也得跟他和解。

《如何培养孩子社会能力》这本书我非常喜欢。

这里我觉得最重要的观念是这句话:

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,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,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。

图片

比如孩子把一个碗打碎了,或者撒谎了,这其实是我们之间拉近距离的机会。

告诉他们,爸妈小时候也打碎过碗,爸妈小时候说谎比你还严重。

我们在孩子面前,永远假装自己特厉害,很正确。

实际上孩子做错事时,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,犯错不是一件奇怪的事,我们也犯。

拉近距离,进而他才能够剖析这个问题:“以后我们怎么办?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东西。”

当一个人做错事的时候,并不是学习的最好机会,原因是做错了事他会害怕,头脑会紧张,前额叶皮质就会下陷,杏仁核就会起来。

这时候人只有三种行为,打、逃、僵住。

这 3 种状态都不是用来学习的。所以在孩子犯错时,最需要的是建立连接,建立爱和理解。

很多妈妈说,道理我都懂,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。

如果控制不住自己,那你就需要去解决你和你妈妈的问题,我们的愤怒都是来自于童年回忆。

我们小时候受过很多的伤,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忍不住生气:“爸妈跟你说过多少次?”

一个孩子犯了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?他如果会做这个事,干嘛还当孩子呢?

就因为他不会,他才慢慢做。

我们小时候学走路,也很难。

但小孩子摔倒了之后,鼓掌,再来,因为可以犯错,那就能学会。

被人骂、被人吼是不利于学习的。

吼孩子是没法教他学会东西,他头脑太紧张的时候,说什么都没用。

什么时候人的头脑是开放的、学习的?做对了一件事以后。

这时候最扫兴的事是什么?有人站出来讲,你还可以做得更好。

不要这样,这时他需要的就是全然的肯定:“哇,太棒了”。

说完太棒了之后还要加一个:这个事你做得对的原因是什么?

只要你说一次,这孩子一辈子就不会再忘了。

教育就这么简单。

但是好多家长会反复说,比如孩子早上上学,天天吼:快点起,赶紧,要迟到啦。

吼到最后的结果就是,这个孩子永远不会按时起床,因为ta在不断试探你的底线。

当你的情绪来了很凶,天天吵他的时候,他会把迟到视作是他的特权。

他检验你爱不爱他的方式就是:他迟到了,你还包容不包容他?

所以他会一直迟到,希望对方包容,谁能够包容他迟到,这才是爱他,否则就不是。

很认同一句话:我们早年间受的伤,最终会在我们成年以后一一的浮现。

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需要处理两种关系:

一种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,一种是你和其他人的关系。

你和其他所有人的关系,都是你和你父母关系的投射。

我听到有家长说,要学习这么多好累呀。

你不觉得吼人那个事更累吗?

很多教育方式,你要是用对了,一次就搞定了,所以我们得学习。

这个世界上的事儿到底是难还是简单,取决你会不会。

你要会了,你掌握了这个原理,你了解脑科学,了解社会心理学,了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,你的素养还很高,这事儿就解决了。

图片

所以学习很重要,孩子的到来是不是为了让我们改变他的。

如果一个家庭所有人都在努力的改变这个孩子,这个家是一个没有觉知的家庭。

孩子的到来是为了改变我们,孩子到我们身边,是为了完善我们的人格,让我们能够一步步变得更好,这才是一个觉醒的家庭。

所以当大人们在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的时候,孩子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好。

 3. 终身成长的心态 

分享书籍:《家庭的觉醒》《终身成长》《园丁与木匠》《自驱型成长》

图片

最后一个支柱叫做终身成长的心态。

就是做错了事儿不要紧,我们也不需要跟别人比。

你们知道人这一辈子,活得最累的一个信念是什么?我要证明我自己。

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你自己。这是一个固定型心态,因为你觉得人跟人之间可以比,人跟人之间不需要比。

成长型心态的特点就是我们要成长,我们在每件事情当中都学会了一些东西。

遇到了挫折也学会了东西,遇到了苦难也学会了东西,犯了巨大的错误也学会了东西,这时候人生始终是美好。

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不要怕犯错。

在孩子做了任何让你觉得好像显得没那么成功的事儿之后,问问他:我们学会了什么?

总的来说,无条件的爱、价值感、终身成长的心态,有这三个东西,这个人就会螺旋式上升。

因为孩子自己的内在变了。

我们根本无法掌控一个孩子人生当中所有的变量。

我们唯一能够去培养的是让ta不断内化,让ta能够跟我们拥有接近的价值观。

当然,接近不是一样。

然后让他能够爱这个社会、爱自己、爱家人,然后喜欢探索这个世界,保持着好奇心。

以上就是我这一个小时的演讲,涉及的领域很多,我觉得重要的都应该跟大家分享分享。

图片

与你共勉。

最后的最后,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:

一个好的家庭的特点是有爱、尊重和欢笑。

▲ 保存图片,分享朋友圈

吼孩子、骂孩子、打孩子,都无助于让孩子写好作业,陪伴才能。

可能有家长这时候会说:那我不吼,ta不听话怎么办?

这时候可能需要我们反思一下:

为什么我们非要让孩子听话?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想:孩子犯的错是否有价值?

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,同时也让他失去了被锻炼的机会。

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生长,需要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工具和方法。

爱、尊重、欢笑。

只要家里有这些,我相信,养出的孩子成绩不会差。

而反过来,很多孩子之所以厌学、叛逆,恰恰是因为家里有太多太多的绑架、威胁和交换。

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都能以 70 分的心态去做好父母。

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引导,同时也给他们留下成长的空间。

谢谢大家,我们下次见!

 

图片来源: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犯,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插座APP立场。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

 

請點擊 F 圖標分享至臉書喔!